世人皆欲杀

如果《攀登者》叫《攀登》……论标准的振奋人心的献礼大片到底应该怎么拍

《攀登者》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口碑争议,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更有很多跟风者被带节奏,复制黏贴自己都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感知的抨击与咒骂……没办法,尽管在身体没有残障的前提下,差不多每个人都会独立行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者能够独立思考的,否则,就不需要头羊、头雁的带队,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此前写过的两篇评论:

此生无悔入华夏 千古高风说到今——《攀登者》超前点映影评(兼嗑京花痴文)【或可能涉及剧透请注意】

《攀登者》正式上映日再评——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就好!会被带节奏的 就随他们去吧……

《攀登者》是本有机会优秀的,但很可惜,结果是良好,也许是期待值的落差,也有不少人认为这良好顶多是及格。还有很多人认为1960年的攀登缺乏表现历史背景的部分,不够给力,当然,更多的人是抨击感情戏拖慢节奏【个人观点始终认为,真正有问题的就是冰塔林救援和北坳呼叫这两段,拖慢节奏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直接造成了剧情bug,这点不能忍。除此之前,所谓的“感情戏”在进入攀登者主题后,都是点到即止的】。


为什么要有感情戏?为什么不能只写登山本身?为什么最后电影的定格画面是回忆里方五洲和徐缨交叠的双手而不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答案其实是明摆着的——这片子叫《攀登者》,而不叫《攀登》!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典型的献礼片,纯任务导向的电影,大国叙事、高屋建瓴、磅礴大气、振奋人心……


而这部电影叫《攀登者》,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都是事件里的人,而不是事件本身。电影不是纪录片,表现人物的电影就需要有情绪起伏、戏剧冲突、人物成长……那么,如果我们假设这片子改叫《攀登》,那么增加历史背景,去掉感情戏,《攀登》可以怎么写呢?


随便想想,大家就当笑话看,那些批评的人大概想看的就是这种纯粹“大国叙事”基调的“煽情”——


1、开篇直接用报纸或当时新闻镜头给出中尼边界争议,以及尼泊尔1953年从南坡登顶成功后,嘲笑中国主张的国境线,自己都没有登上去过。面对这种挑衅和嘲笑,国家决定组建登山队,主管国家体委的贺龙元帅亲自挂帅,并且拍板要求尽快组织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如果贺龙元帅的特型演员不好找,给个人物背影和旁白就行,反正,渲染一下“为国登顶”的凝重气氛】


2、队伍集结,年轻的方五洲、曲松林等人第一次相识,队员们参加誓师大会,红旗漫卷、高喊口号。【BGM一定要宏大,各种慢镜用起来,主要人物要面庞坚毅、眼含热泪】


3、日常训练学习,跑步、攀岩、吃饭、天南地北的交流,每一个人都充满自豪和使命感。


4、然后加一段儿去苏联登山队集训的部分:苏联老大哥知道中国要攀登珠穆朗玛后,热情地表示给予帮助,中方非常感谢,选派最优秀的学员去集训,大家努力争取名额,拿到名额的人被寄予厚望。在苏联登山队,大家在艰苦环境下认真训练,克服各种困难,完成高强度的训练计划。注意要加入几段儿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苏联老歌,还可以有一些联欢场景,一起唱歌跳集体舞之类的,表现中苏友好。但异国浪漫一定要慎之又慎,苏联大辫子美女可以有,不过只是为了展现异国风情,不许和队员发生情感纠葛,连朦胧的好感都不行,主要还是表现中国学员们的坚韧不拔!


5、加入一些当时的报纸和新闻片素材,用旁白的方式点名中苏关系恶化【请特别注意,问题都出在苏联方面,中国是非常无辜的,是受害者】、苏联撤走全部专家的历史背景,登山队的集训也不得不提前终止,临行前,总教练日里洛夫斯基对中国队员们语重心长的嘱咐和祝福。


6、面对苏联人的过河拆桥,英明果敢的领导人决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中国登山队根据一些外国资料和别人的成功经验,自创训练计划、土法修炼,克服技术上的种种难关。此处适当加入展现全国人民支援登山队的空境,比如什么:农民赶着大车来送瓜果蔬菜啊、养殖户悉心挑选最柔软保暖的鹅绒啊、纺织女工巧手缝制羽绒服啊、制鞋厂研制质量过硬的冰爪啊、麻绳场多次试验安全绳的强度啊等等!画面快剪、BGM要跟上。


7、登山队进驻大本营,开始最后的集训冲刺,队员们之间互相鼓励,老队长发表感人宣言,后勤组架设好几组营地,给后续攀登做准备。


8、出发前夜,曲松林擦拭和再度检查摄影机及胶片,方五洲进来,打趣他说还太早,新闻摄影队会跟到前进营地,之后才用得上他手里的。曲松林表示有备无患,他们刚好是同一组结对子的,所以曲松林特意嘱咐方五洲,这家伙比啥都重要。


9、攀登过程一波三折,大风导致营地补给缺失,面对困难,本想放弃此次攀登的队伍,因为听到大本营说,印度人也正在从南坡试图登顶,而且已经到了8000米!关键时刻,大家集体决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必须上!死也要死在珠峰顶上!然后加一些惊险场面【注意特效要更上,但只能适度夸张!一般宅男做不到的,请默认登山队员也做不到,不然就会被舆论喷为“假”】,队员各种受伤、牺牲,但每一次,都有人接替倒下的人继续前进!


10、接《攀登者》开场方五洲的回忆部分,但需要再加长,要浓墨重彩地展现方五洲生死时刻的抉择、曲松林被救后的感激和不满、老队长的牺牲、方五洲接任队长等等,尤其第二台阶的攀登过程,曲松林的脚趾特写,必须加强再加强,不要怕镜头重复,就要一咏三叹,主题曲响起。


11、登顶成功后,方五洲的宣言要配字幕,一个一个字打出来那种,声效要给力。各种360度慢镜、升格拍摄、全景展现珠峰的壮阔、一览众山小……BGM要承担强烈的催泪效果。


12、中尼边界划定,两国代表签字后握手,珠峰北坡,属于中国!


13、登顶三英下山后的各种庆祝活动,当时报纸的堆砌、采访的新闻画面、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巡回报告团,鼓舞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适当加入普通人受到英雄事迹的感召,纷纷表示要更努力地建设社会主义等画面。


14、日里洛夫斯基来信,形势急转直下,国家承认而国外不承认,让登顶的三人内心备受煎熬,重新闪回当时“救战友丢摄影机”的画面,曲松林的自责和不甘,方五洲无法言说的痛苦。三人向领导表示想要再登珠峰,但无果。


15、争议无法解决,国家进入困难时期,登山队解散,三英风云流散,曾经的英雄各奔东西,接《攀登者》电影方五洲独自训练的画面并适当增加篇幅,各种大特写千万不要吝啬。


以上,大约需要1小时30分钟。


16、1973年,国家重新组建登山队,三英重新集结。保留电影内新三英聚会、方曲喝酒、三分钟训练内容,李国梁没有被动偷懒,就是一开始不达标,后来经过艰苦训练达标了,曲松林表示自己是珍惜他等等。


17、进入攀登过程,参考1975年的实际情况,最终9人相对顺利地登顶成功了,群情振奋,举国沸腾,珠穆朗玛的精确高度定格为8848.13米。再一次360度慢镜、升格拍摄、全景展现珠峰的壮阔、一览众山小,觇标顶端的国旗要各种角度的大特写,红旗漫卷、山河壮阔……BGM必须要承担强烈的催泪感。


18、定格!


顺便,李国梁没死、杨光是双腿截肢、林杰一如电影中的表现。


第二部分大约35分钟。


19、第一波主创字幕起,然后是成龙双腿假肢的客串,然后主题曲、字幕……


Over


困难、波折、特效等等,都交给1960年的第一次,第二次么,走走过场就好了。没有感情戏,没有刻意的牺牲,以史实为依据,能不胡编就不胡编!那些老一辈登山英雄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只痴痴爱着珠峰、爱着祖国,那些年轻的登山英雄,在两年的集训时间里中,也像他们的前辈一样,痴痴爱着珠峰、爱着祖国,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珠穆朗玛的意思是“第三女神”,而祖国是母亲,女神和母亲都在了,还要什么其他?!


这下,很多人应该就满意了吧!


呵呵


对了,这样一来,最大的bug是啥?是第二次登顶的人员里,就不该有方五洲和杰布啊!


要按“还原历史”的逻辑,上影花力气去拍就纯属费力不讨好!直接去中央新影把两次攀登的新闻纪录片要出来,串成一个,画面修复一下直接上映就好了啊!反正不是很多人说全片只有最后字幕时出现的真实历史画面才让人感动么!相信这么说的人,都是会去电影院贡献电影票,以及,应该不会只贡献一张!


额呵呵呵呵呵呵


《攀登者》已经刷了五遍,也许还会刷第六遍,IMAX的效果确实要强于普通厅,尤其坐得比正常情况稍微近一些,微仰的视角更能让人感受到凝视巍峨的珠穆朗玛时的震撼效果。


于我而言,《攀登者》已经很好了,只是还不够好,或者不如想象中【或言期待中】那么好!《攀登者》是多少带有一些艺术气质的,所以,画面有余韵、台词有留白,很多细节隐藏在可能不太起眼的台词中,稍一错眼珠,或者脑子没转,就混过去了,看完会觉得,怎么这个地方没交代,怎么这个人物这样?其实,都有!很多情节的设定,是有前后对照的互文效果的,要思考后,才能体会到良苦用心。


从这一点上说,《攀登者》的确不是标准的献礼片,因为拍得含蓄了,不像献礼片那样声嘶力竭的喊口号、满屏满目的飘红旗、满坑满谷的群情激昂,刺激着你必须要感动、必须要昂扬、必须要泪目……《攀登者》里的不少内容都用诗意的表达隐含其间,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思考,作为一部类型片、商业片,《攀登者》看起来是有些累的,因为它所触动的不仅仅是你的肾上腺。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高票房的电影往往陷入“拍得太满、讲得太透、调门太高”的状态里,片方没有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观众可能也不想花精力思考,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大脑放空【或者本来也是空的】、单纯感受肾上腺的刺激就好了,所以也就出现有人将徐缨所言“你攀的那座山其实是在我们之间”这种有明显比喻义的表达,认为指的就是珠穆朗玛,然后还翻地图,论证说这是多么可笑的bug……如果不是没良知的尬黑,那就是完全不懂任何文学性的表达,这种语文水平,都不好说是体育老师教的,我相信体育老师都不会这么没有基本文学素养。


作为一部大荧幕电影,《攀登者》肯定是不完美的。昨天在和小伙伴的讨论中,我也说过有些前面埋下的伏笔是可以在后续用几个画面或者一两句台词来补充的,至少不会浪费此前的良苦用心,但很可惜,好几处伏笔是缺乏后续的。作为粉丝,我可以多刷,然后脑补出来,让整个逻辑圆融自洽,但对于一般的观者,他们没有义务多刷去填补空白,留白的韵味和伏笔后续之间的度,《攀登者》确实没有做好,让有些人觉得一头雾水,至于刻意要黑的,那就自然要欢天喜地了。


观影是非常私人的体验,大部分时候都无法共情,只要是真实的内心感受,都应该被尊重。情绪化的表达,每个人都会有,但触动的按钮不尽相同,只不过,情绪化之后,但愿能留出几分钟给大脑,当它能从被情绪主导中脱离开一会儿,认真运转一会儿……


想不明白没关系,多想几遍就好。或者,这次想不明白,也许,下次可以。


Fin


评论(5)
热度(35)
回到首页
© 世人皆欲杀 | Powered by LOFTER